PSA(prostate-specific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正常人血清中总PSA值4.0ng/ml,若10.0ng/ml则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极大。4.0-10.0ng/ml之间多为前列腺肥大(BenignProstaticHypertrophy,BPH),前列腺炎时PSA也会升高。

  总PSA介于4.0-10.0ng/ml之间时,测游离PSA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的可能性,free-PSA25%时提示癌变可能性较小,free-PSA所含比例越小,越有可能是前列腺癌;比值有助于帮助医生作出治疗选择,减少不必要的活组织检查(如穿刺等)。最近有研究表明free-PSA14%时,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并非所有前列腺癌时PSA都升高。

  定量检测血中PSA用于筛查和监测前列腺癌,建议45岁以上男性每年检查一次。用于辅助诊断前列腺癌,指导前列腺癌病人的治疗。

  PSA由前列腺细胞合成产生,是前列腺癌的极好标志物,PSA在血中以游离和与其他血清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男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时PSA可升高。测定血中游离PSA和总PSA的比值有助于区分前列腺癌和其他非癌性疾病。可帮助预测前列腺癌是否为侵袭性(aggressive),且生长迅速。

  一般总PSA用于筛查,当总PSA仅轻度升高时,补测游离PSA,计算二者比值,用于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在美国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发病率约为10%,前列腺癌由于缺乏症状难于早期诊断,因而更需要,简便、安全、经济的诊断方法。

  PSA测定对前列腺癌病人极为重要,病人手术切除后或治疗后,PSA持续升高往往提示有残余癌或复发。PSA检测可与直肠指检及超声诊断三者结合,但PSA的准确性要比其他两种高。在目前的肿瘤标志物测定项目中,PSA是公认的最好的一个,但并不是所有的前列腺癌都会高,因为在所有的前列腺癌中,根据病理至少分为5个以上,其中有至少两个病理类型是不分泌PSA的。

  一般而言,血清中PSA升高要早于其他包括影响学在内的诊断。如果PSA生高也并不一定是前列腺癌,应当做到定期复测,复测的时间间隔由PSA半衰期决定,也就是说动态观测。除此之外,应当做B超,计算PSA与前列腺大小的比值。有时候,即使PSA不高,如果PSA与前列腺大小的比值增加了或缩小了都能说明问题,也要动态观测。所以,医生对PSA的深刻理解很重要。

1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问题

首先了解其概念:“准确度”就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仪器检测的准确程度。

而“精密度”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时,所得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即反映设备的重复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人将二者混淆。

比如,遇见一个异常结果,很多同行喜欢重新检测一次,观测其重复性是否良好,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重复性好,只能说明设备的精密度好,而不能说明准确度好,如果是检测方法问题、检测仪器存在系统误差,所有的结果比实际值都高,重复一次仍然会得出较高的结果。

有些同行喜欢在检验结果上写出:“本结果已经复测,两次结果一致”,实际上并不能说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应该重视全面质量控制,分析前标本采集的时机,方式,保存,运送的过程,仪器的保养,检测干扰因素的控制,操作的规范性等。仪器的精密度本身就是仪器的性能,与检测的标本无关,更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无关。

2

敏感性与特异性的问题

任何一个诊断指标,都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敏感性和特异性,所谓敏感性,就是指其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不漏诊的机会有多大小,所谓特异性就是指该指标在诊断某疾病时,不误诊的机会有多大小,单独一个指标,如果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必然降低其诊断的特异性,换句话说,减少漏诊必然增加误诊,反之亦然。

比如,我们以AFP诊断肝癌为例,如果我们规定AFP大于10就可以诊断肝癌,那么漏诊的几率就很小,很明显,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于10,漏诊的几率虽然小了,误诊的几率却大了,显然,AFP大于10的病人里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们规定AFP大于就可以诊断肝癌,那么自然是不会或者很少误诊,因为没有其他疾病的AFP会这么高,但是我们会漏诊,因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于。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一个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确定指标的诊断效力,确定最佳的诊断值,即同时平衡好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理想的指标应该具有%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是这样的指标是不存在的,单独使用某指标去诊断疾病,必然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也就是,必然出现漏诊和误诊。

3

灵敏度与敏感性问题

有些初学者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灵敏度是指检测系统(或试剂盒)可检测的最低分析浓度,或称为检测限,分析灵敏度是指批内变异系数达5%时的最低检出限;而功能灵敏度是指批间变异系数达20%时的最低检出限。

敏感性是指试验检出有病的人数占患者总数的比例(真阳性率),则灵敏度其有质的区别。

4

异常结果与正常结果的问题

很多同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视异常的结果,对于异常的结果,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予以证实,当然,这是必要的,因为假阳性的结果会导致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但是我们却忽视了阴性结果,对阴性结果不重视,其实从另一个方面去想:假阴性的结果将导致漏诊,而漏诊和误诊,给患者造成的伤害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认为对于阴性标本,特别是与病人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不符合的结果,或者用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不能解释的结果,以及影响病人诊断和治疗的阴性结果(正常结果),我们都应该引起重视。

5

参考范围与诊断值的问题

任何一个实验室指标,都有其参考范围,参考范围的制定,往往是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得出来的。如果一个指标是呈正态分布的,那么95%的可信区间就是其参考范围,如果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如果一个指标不是呈正态分布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成正态分布后再确定其参考范围,或者依靠统计学处理确定其参考范围。

比如AST,CK等,这实际上意味着两层意思:

第一:有5%的人,某一指标属于这5%的人群,但是他仍然属于正常人群,

第二,某人某指标高出参考范围,只能说明他的指标与正常人不同,但是不能因此确定其患某病。

如果用单一指标去诊断这个疾病,该指标仅仅高出参考范围是不够的,还需要达到一定的诊断值,比如,诊断急性胰腺炎,淀粉酶仅仅高出正常范围一点,是不能诊断的,如果单独用淀粉酶诊断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必须高出正常范围3倍,或者说大于个单位。很多实验室指标在诊断某疾病时,都有特定的诊断值班,目前检验人员普遍忽视参考范围与诊断值的关系,忽视敏感性与特异性的问题,认为只要结果高出异常,就可以诊断某种疾病。

6

理性解读质量控制结果

现在有很多检验人员有这种误区,就是试图用质控结果去说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室内质控结果使用厂家提供的靶值,这种错误的做法就暂且不提了,做质控时是科学、规范地进行操作;而做常规标本时就未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来操作了。

做室间质量评价时,很多实验室之间相互对结果,临床医师怀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时,检验人员往往说我们室间质评结果是合格的,我们的室内质控是在控的,检验结果一定是准确的。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对于质控,我们应该理性认识,首先质控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决定性手段;

其次,质控品非人血标本,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标本千变万化,各种干扰因素都存在,质控做的顺利,不一定代表标本顺利,质控准确,不一定标本检测结果准确;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所谓的质控,实际上就是分析中的质量控,说的俗一点就是仪器要做的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由多方面去保证。比如分析前质控控制,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选择一个恰当的检测项目,以恰当的标本采集方式,合理的采集数量和合格的标本质量,以恰当的方式保存和运送到实验室,检验人员以恰当的操作步骤进行检测。加上仪器检测性能良好,尽可能少的干扰因素,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

这些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认为质控是检验的唯一,是检验的杀手锏,质控合格,并不是检验人员解释结果准确,当作解答临床质疑的唯一理由。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质控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保证其准确性的决定性手段。

7

检验的灵魂是对患者负责,而不仅仅是对标本负责

检验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很多同行认为检验的灵魂是“准”,本结果只对该标本负责,做的准就是检验的终极目标,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检验的灵魂是结果准确反应患者的真实病情。这就要求检验人员眼里不能只有标本,还要有患者这个“人”的整体。只见标本不见人,往往会造成盲人摸象。检验人员往往抱怨没地位,不走出去,不与临床沟通,不见病人,不走出实验室大门,就永远是一个附属。

加强与临床医生沟通的好处:

第一,可以提高检验的地位,多与医生、病人接触,增加相互了解,检验逐渐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可以减少和消除检验与临床的误会,增强检验的影响力。

第二,我们学科的名字叫“检验医学”,或者说“实验室医学”,医院将检验科命名为实验诊断科,就是为了说明检验是一门医学,既然是一门医学,就应该涉入临床,不接触病人,不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的科学是不能叫医学的,不解决临床问题的人是不能叫医生的,检验现在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里,就标本说标本,就检验说检验,与临床脱节十分严重。

有的检验人士指出:我们报细胞形态的检验人员,对细胞形态进行描述就可以了,不要给出具体的诊断,因为怕承担责任,我个人认为,任何职业都有风险,一个怕字当头,只会让我们缩手缩脚,检验止步不前,这样只医院越来越弱,地位与待遇越来越低,检验与临床的脱节越来越严重。

还是那句话,要发展,就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只有你能解决临床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才能受到临床的尊重,才有地位,才有前途。成长,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要因为害怕代价而拒绝成长。也许大家觉得代价有时太重,可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来减少或者消除这种代价。

8

全面理解实验室指标的意义

有很多同行认为,检验指标是用来诊断疾病的,这实际上是不全面的,一个指标单单用来诊断疾病,实在太浪费了。

实验室指标的用途还有以下几方面:

1,对疾病进行预防,预测某种疾病发生的概率;如CRP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预测。

2,预测某种疾病的预后,如肌钙蛋白不仅可以用于诊断AMI,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3,作为一种治疗观察,比如:CK-MB可以作为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评价其是否有效。

4,排除某种疾病,如肌红蛋白在胸痛6小时内不升高,可基本排除AMI,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

9

传统技术与前沿科技结合

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做检验的不可能是万事通,我们一定要抓住检验的重点,把握检验的趋势,在这些方面下工夫,现在检验的趋势是什么:实验室全面科学管理,指标的综合评价,新指标的发现,新方法的发明,分子诊断等。

我们应该多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有的检验人员特别热中于看尿液结晶,成天钻研各种结晶的形态与意义,不可否认,结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毕竟很有限,有钻研结晶的时间,不如静下新来。学习一下质谱技术,看一些大规模的调查质料,对指标进行深入了解等。何必在这些小事上费工夫,评价一个检验人员,并不是谁会看尿结晶,谁就是优秀的。

所谓优秀,就是能把握检验的趋势,知识面广,紧跟科技前沿,就是能与时俱进。世界总是发展变化的,任何检验方法,检验指标都可能被淘汰,被更新,被改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10

注重与临床的协调

前段时间,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某医院检验科,只有一台生化仪,经常出问题,如果仪器出问题了,主任就会带领大家用手工方法,用分光光度计对每个指标进行逐一检测,一定要在当天把所有报告都发完,该检验科具备了手工分析的所有试剂以及简单仪器,还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当然,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就象愚公移山一样。

首先,手工检测的精确性肯定不如仪器,准确性不好说,试剂来源,试剂质量,操作人员素质等不好保证;

其次,换个角度想,难道每个病人都需要急着出报告吗,这时我们大可与临床协调一下,说明一下情况,对于急诊标本,就手工做,如果不急,就把仪器修好了才做,做不了的,医院联系做;也许大家觉得我这是对病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是我想说,如果你告诉病人,仪器检测和手工检测的优缺点,该检测对他目前的病情诊疗的作用,该检测从时间上来说是否会增加他的医疗开支,让病人来决定怎么检查。我觉得病人一般还是同意仪器做好了再检查的(也许这是一相情愿吧)。

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检验科,仪器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连个仪器都看不好,出了问题也及时处理不了(其实很多毛病都可以自己修好的),还谈什么手工检查,有手工检查的时间,还不如好好弄一下仪器,检查出问题的所在,自己学会处理,或者改善实验室条件等等。

当然,坦率地讲,仪器坏了,发不了结果,对于检验来说是十分丢人的事,但是事情既然发生了,就要去与临床协调,就要想办法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本文整理于网络,因未联系到原作者,与原作者有较多不同观点,做了较多修改,如有文责请留言联系)。

思考

检验医学,是一门以检验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学科,研究的主题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标本的检测准确的反应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转归情况。我们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思考问题。为临床提供一份准确、与患者病情相符的结果是我们检验人不懈的追求。

感染类疾病诊断的新三大神器:CRP、SAA和PCT

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虽然是人,但叫细菌可能更恰当一些“,这句话听起来就像科幻故事里的荒诞说法,实际人身上的皮肤、口鼻咽腔等特别是胃肠道存有大量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人与体内细菌和平共处,肠道内某些细菌还可合成维生素并可帮助消化食物,这就是常讲的人体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外部细菌的入侵或抗生素的长时过度应用,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就会引起人体发生感染性疾病,此时就特别需要识别感染类疾病诊断的新三大神器-CRP、SAA、PCT。

笔者整理了目前已经得到和即将得到广泛应用的感染类特定蛋白标志物:CRP、SAA、PCT的资料,与各位网友分享。

三大神器对比

神器

CRP

SAA

PCT

发现时间

特质特点

急性期反应蛋白

五聚体结构

急性期反应蛋白

存在5种异构体

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

合成部位

肝脏

肝脏

甲状腺C细胞

临床特点

细菌感染升高30%病毒感染升高

病毒感染明显升高

细菌感染升高幅度大

感染治愈下降幅度大

全身重症细菌感染

脓毒血症

抗生素使用监测

浓度变化

上升期:6-12小时

平台期:24-48小时

半衰期:18小时

上升期:8小时

平台期:5-6小时

半衰期:1小时

上升期:2~4小时

平台期:12~48小时

半衰期:22-26小时

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

临床意义:

1、CRP的检测在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后感染的监测;抗生素疗效的观察;病程检测及预后判断等。

2、健康状况下的CRP正常范围:

临床上一般<10mg/L为正常,连续结果的前后比较更有意义。

所有年龄段

<6mg/L(平均低于1mg/L)

新生儿:

<2mg/L(平均0.32mg/L)

儿童:

<2.2mg/L(平均0.16mg/L)

成年男性:

<5.2mg/L(平均0.5.5mg/L)

女性:

<4.6mg/L(平均0.42mg/L)

吸烟者:

中值为11.5mg/L

孕妇:

<20mg/L

3、CRP的影响因素:

病人的年龄、营养状况、不良习惯、激素水平及疾病持续时间和感染类型、特别是对怀孕期妇女等因素,CRP的基线水平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应当结合临床的同时能够参考更敏感的指标综合判断。

病人的年龄儿童较正常成年人CRP结果低。吸烟吸烟的习惯影响病人的CRP水平基线营养状况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以削弱CRP的产生激素状况严重的激素不足可以减弱CRP的产生怀孕怀孕期间CRP水平有少量的增加,在分娩时达到20mg/L临床状况并发感染的过程将影响CRP的水平疾病的持续时间CRP水平在病症的第一个12小时内可能是正常的感染类型病毒和表浅的细菌感染只引起较低的CRP水平,全身性和深度细菌感染引起大幅度的CRP增高。治疗药物影响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将影响CRP水平单个和连续测定比较CRP连续测量与单个样品的测量相比,通常有更好的诊断的价值和疗效评价

检验要求:

多种样本类型:CRP主要面对门急诊病人特别是儿童病人,应做到静脉血、末梢血、血清血浆标本全部适应。

样本周转时间:TAT时间很短,常见要求为小于30min。

样本量的特点:常和血常规分析同时开展,医院的用量通常都在测试/天以上。

检测方法推荐:可支持静脉全血、末梢血,批量,自动检测的全自动设备。

误区释疑:

CRP根据临床意义的不同分为hsCRP和常规CRP。hsCRP检测和常规CRP检测均是测定相同的C反应蛋白,其在化学本质上无区别,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由于检测方法的下限(分析灵敏度)不同,才分为hsCRP检测和常规CRP检测。检测名称的不同误导一些用户认为这是两种物质。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相继采用的免疫增强比浊法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全程C反应蛋白(hsCRP+常规CRP)检测方法开始成为主流产品。

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AmyloidASAA)

临床意义:

1、感染性疾病中与CRP的比较如下:

比较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SAA

比CRP升高更早、下降更快、幅度更大★★★

明显增高★★★

CRP

明显增高

不增高或略增高

2、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辅助诊断、冠心病风险预测、肿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动态观察、移植排斥反应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改善观察方面。临床上一般SAA浓度<10mg/L为正常,与CRP参考范围一致。

3、“循证医学”:SAA作为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指标在和CRP联合检测的应用

SAA、CRP的组合检测更能体现优势互补,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又多了一份依据,更能体现单项指标不能反映的临床增值意义:

3.1、SAA指标比CRP在早期感染中更为灵敏,升高更早,恢复时下降更快,幅度更大。在感染早期、微弱的炎症刺激SAA较CRP更灵敏可提供更好的鉴别。

3.2、两者同时检测可对早期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数据。特别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鉴别方面有着比单项做更大的意义。

3.3、SAA和hs-CRP浓度的升高对预测健康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可能呈正相关,两个指标全部升高对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意义更大。

4、临床常见的组合方式:

检测指标

临床诊断辅助

常见治疗方案

WBC正常+CRP正常

依赖经验推理,可能为非细菌感染原因导致

依赖经验推理

WBC正常+CRP↑

提示存在细菌性或病毒感染的可能

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WBC正常+SAA↑+CRP正常

提示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

★★★契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抗病毒

WBC↑+SAA↑+CRP↑

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的可能

抗生素

检验要求:

多种样本类型:因和CRP的联合应用更具备临床价值,面对门急诊病人特别是儿童病人,应做到静脉血、末梢血、血清血浆标本全部适应。

样本量的特点:常与CRP同时开展,医院的用量通常都在测试/天以上。

异构体的影响:以单抗为原料的试剂盒,专一性强,可避免与SAA异构体的交叉,结果更准确,但成本会有所增加。

检测方法推荐:可支持静脉全血、末梢血,批量,自动检测的全自动设备。

项目潜力:

因SAA检测在婴幼儿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第二医院儿科蒋主任在学术论坛中提出“新三大常规检测”概念,即为:WBC+CRP+SAA。

SAA项目在某些专项疾病中的相关性研究,也是学术研究的富矿。

降钙素原(Proealeitonin,PCT)

应用:

1.广泛应用于败血症的诊断和预后、新生儿与儿童败血症的诊断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重度烧伤与创伤脓毒症的检测(外科ICU)、抗生素的使用管理等方面。

2、PCT在呼吸道感染和CAP中指导抗生素应用:

PCT结果

0.1ng/ml

0.1-0.25ng/ml

0.25-0.5ng/ml

5ng/ml

抗生素推荐原则

强烈反对使用

反对使用

建议使用

强烈建议使用

例外情况

如果患者临床症状不稳定,出现不良后果的风险高(例如PSI级别IV-V级,免疫抑制),或者存在细菌性病原体的有力证据,考虑使用抗生素。

随访

如果没有观察到临床症状的改善,6-12小时之后重新评估患者病情和重新检测PCT水平。

每2-3天重新检测PCT水平,以考虑停止抗生素使用。

3、PCT在脓毒血诊断中的应用:

PCT结果

0.5ng/ml

0.5-2ng/ml

2-10ng/ml

10ng/ml

全身性细菌感染

不可能

可能

较有可能

非常有可能

升级到败血症或败血性休克

低风险

中度风险

高风险

非常高风险

临床评估

确定低PCT值6-24小时后

在6-24小时后监测PCT,然后每日监测

每日监测PCT

释疑:

PCT在局部感染变化不明显。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真菌、霉菌感染后PCT不升高。

实战光芒

一位资深检验专家认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在感染疾病方面我们还是单纯的通过WBC等传统项目判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CRP、SAA和PCT该如何应用,是很老也很新的话题,很老是因为这三个指标临床应用已经20余年,很新是因为它们在联合应用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著名儿科专家蒋主任,就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案例分析:

1

---案例一

患者:男、12岁、主诉‘’咳嗽、头痛2天、伴呕吐”、门诊查体情况尚可、体温39.5℃。

检验:WBC:正常、CRP:6.2mg/l、中性粒细胞:65%、SAA:80mg/l。

诊断:根据患者体征及CRP+SAA+WBC联合检测结果,初步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经过西地兰口服治疗,嘱咐患者多喝水多休息,三天后门诊复查SAA<6mg/l,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

分析:入院时WBC、CRP、中性粒细胞正常;SAA升高,是典型的病毒感染症状。出院时SAA恢复正常,也印证了感染时上升快、治愈后下降快的特点。临床用药准确得当,节省了患者费用,也避免了抗生素滥用。

2

---案例二

患者:女、1岁、主述“发热7小时”、入院查体患者精神差、拒奶8小时、不规则发热38.4℃-39℃。

检验:WBC:16.85×10^9/L、CRP:mg/l、SAA:mg/l、PCT:2.05ng/ml,住院治疗期间,持续观察PCT结果,呈下降趋势,并最终降低至<0.1ng/ml。

诊断:根据患者体征,结合CRP+SAA+WBC+PCT,临床诊断为败血症。入院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并逐步减低抗生素用量,十天后出院。

分析:入院时WBC、CRP、SAA升高,是典型的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症状。根据PCT的结果,临床入院时给与患者大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在治疗期间根据PCT结果控制抗生素用量,即快速控制了患者病情的恶化,又合理的避免了抗生素的过量使用。

以上两个病例可以看出,通过非特异性感染指标的组合使用,从而获得快速的、特异性辅助诊断效果是应用的创新;CRP、SAA、PCT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从而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指标的不断被认可和应用,在不久的未来CRP+SAA+PCT检测将会成为感染指标的三大常规,从而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感染类疾病诊断的新三大神器一定会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来源:体外诊断网

赞赏

长按







































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zcgd.com/zcmbwh/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