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查出了前列腺癌晚期,打破了他本有的幸福美满。而如今,距离他遗体捐献已过去二年了。

一个“心愿”

年,医院泌尿外科收入了这样一位病人:杨先生,40岁男性,入院时已经查出前列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骨头,医院泌尿外科采取联合内分泌、化疗等治疗后,病情有明显缓解。一年后,病情转重,由于肿瘤转移导致脊柱压迫,杨先生身体每况愈下,陆续出现骨头痛、走不动路的情况。

由于症状的加重,杨先生经常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有时他会觉得很沮丧,觉得愧对家人;有时他会对自己发火,丧失治疗的信心。有一次,不能弯腰捡起一张掉在地下的纸,都让杨先生发了一通脾气,甚至不断埋怨自己。医院泌尿外科的医护人员及时观察到这些情况,不断地疏导、耐心安抚杨先生,让他心存信念、为了家人朋友坚强活下去,使他拥有最佳的治疗心态。“无论什么情况,我们一直都在你的身旁。”主治医生黄盛松博士曾与他说到。与此同时,医院泌尿外科针对骨转移及相关症状,申请多学科会诊,采取了控制原发病、镇痛、预防骨折等措施。杨先生的心情也逐渐平复,又开始渐渐配合治疗。

提到杨先生,黄盛松医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形象好、条件好、人品更好,而且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经常给病房里的病友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杨先生和杨太太还特别关心我们医务人员,每次吴登龙教授和我和他聊病况,他却不断地反过来叮嘱我们,说你们医护人员平日太辛苦,一定要多多注意身体。”每次复诊,杨先生总是静静地等在最后,为的,只是送给黄医生一只橙子:“虽然我是个病人,但我看你的脸色比我还差,工作太忙,老是亚健康,关心好自己,才能治好更多的病人”。

杨先生曾在英国留学,他有一个心愿是带着妻子一同回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在生命的倒计时中,他决定中断治疗回一次英国完成心愿。旅行回来后,杨先生病情加重,逐渐出现下肢活动障碍、吞咽及言语困难。看着杨先生如此情况,他与妻子下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捐献遗体。

一对“袖扣”

“这是他从英国回来后送我的一份礼物,叫我一定收下,每当参加相关科研活动的时候我都会带着他,也算是留了点念想”。黄盛松医生从抽屉上层拿出了一对袖扣。“二年了,我一直都认为,他从未离开过”。

谨为生命,传递美意。履行完遗体捐献的相关手续,杨太太表示,希望丈夫的遗体可以作为标本用于医学科研。“这是他自己的决定,希望他的身体最后再为医学贡献自己最后的余温,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年6月30日凌晨五点多,杨先生离世。医生为其做了尸体解剖,留取部分组织用于科研,解剖完成后,在场人员都敬佩杨先生的精神,向他深深鞠躬。由于晚期前列腺癌常转移至骨头,在抗雄治疗失败后异于原发肿瘤,更易促进疾病进展,因此转移肿瘤中提取的组织极具科研价值。目前,杨先生捐献的组织已经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肿瘤雄激素代谢等研究成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坦然面对死亡,更不用说毅然决然捐献自己的遗体。面对人生终点,他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一份“温度”

图:吴登龙教授和黄盛松医生手术工作画面

医院泌尿外科吴登龙教授表示:“我代表医院泌尿外科感谢杨先生与家属对我们医学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正是这样的病人,让我们医生更加坚定信念,做医生,必须得真心实意对病人好。”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提到“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同样代表了医院泌尿外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打造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温馨科室,随时随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zcgd.com/zcmbwh/1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