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每年三伏季,“冬病夏治”穴位医院里颇受追捧的热门疗法之一。《问健康画报》杂志“名医论坛”栏目就“冬病夏治”这一话题,专访了上海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教授,在有关“三伏贴”的一些学术问题上,沈老师给了我们一些专业性的解答。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冷等阴性病症。“夏治”是指在夏天炎热季节,采用一些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冬病夏治”简而言之即指人体冬季多发、易发、即发、复发等相关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从而使冬季特发的疾病减轻或消失。

“冬病”为何要“夏治”呢?

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多源于机体素阳不足,阳虚生寒,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而此时因重感阴寒之邪,两寒夹击,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的冬令病症。

这些疾病在冬天治疗非常困难,其宿根常存体内。而到了盛夏之际,外界暑热骄阳,体内阳气正旺,此时采用顺应自然,借用自然之温,通过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以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祛除沉积的寒邪,可达到防治“冬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流与哲学思想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其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冬病夏治则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适应生长之气,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以调整人体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胜,就是克的意思。冬病夏治,就是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冬病夏治实乃守“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

“冬病夏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传统的“治未病”思想。

什么是“三伏天”、“敷贴疗法”、“三伏贴?”

古人认为,自然界阴气(寒凉气候)藏伏的日子就叫“伏日”,也称“伏天”。阴气藏伏,阳气(温热气候)则相对旺盛,因此,“伏天”实际上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即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初伏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为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末伏则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年的三伏日分别为:7月18日、7月28日、8月16日)

敷贴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三伏贴即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在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人体汗孔开泄,血液循环加速,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此时以辛温祛寒的中草药制备成中药膏剂进行穴位敷贴,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三伏贴适用于哪些病症?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其最早用于一些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其实,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对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病证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具体适应病症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属寒证者。

男科疾病——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

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其他体虚阳虚病证——老年人心阳不足、气血亏虚等。

三伏贴的贴药方法

三伏贴的药物选用成药贴膏和自制药饼两种。在夏季三伏天,医生会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准确辨证后选择穴位,再将贴膏或药饼贴在患者后背不同位置上,敷贴一定时间后即可揭下。一般说来,三伏为一个疗程,每年每位患者的三伏贴治疗次数安排在3至9次(一伏中敷贴1至3次),每位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伏贴时间与次数。

在选用药物上,医院使用的三伏贴自制药饼均有各家特色,但基本方还是由几味主要药组成,即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吴茱萸、肉桂、麝香等。当然,在医院进行三伏贴治疗时,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辨证,再根据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病证,结合临床经验选择适当的敷贴。

穴位敷贴常用穴位

穴位敷贴部位一般以人体的十二经及督脉腧穴为主。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肺俞、定喘、大椎,天突;治疗脾胃疾病常用:脾俞、胃俞、中脘;治疗心脏疾病常用:心俞、至阳;治疗肝系疾病常用:肝俞;治疗肾脏疾病常用:腰阳关、大肠俞。另外,治疗前列腺疾病常用:次髎;补肾,壮阳,以提高免疫力的常用:关元、气海等穴。

大椎穴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主治:适用于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肺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自汗、背痛、胸闷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哪些人群不适合三伏贴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宜进行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法,尤其以下几类人群不适合冬病夏治穴位敷贴。

1.敷贴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肺炎以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4.妊娠期妇女;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

5.恶性肿瘤患者;

6.糖尿病患者;

7.医生辨证后认为内火较重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伏贴注意事项有哪些?

1.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时间根据疾病与体质而定)

2.敷贴期间,应忌烟、酒,以及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

3.敷贴之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感,或出现小水泡等反应,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若敷贴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不会影响疗效。

4.若贴敷部位出现水泡,也不用紧张。中医认为,艾灸或穴位贴敷后皮肤出现水泡,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会更强。一般对小的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但若出现大的水泡,医院就诊,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冬病夏治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

传统中医主张治养结合,所以,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

首先,饮食不宜肥甘厚腻,禁食水产品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其次,不得贪凉。少吃冷饮,冷饮不但伤及脾胃,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开空调需有节制,避免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以免陈寒未去,又添新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陈疾就会发作或加重。

再者,睡眠需充足,充足的睡眠可以放松肌肉、缓解情绪,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物直达病灶。

最后,进行适宜锻炼,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做些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而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损阳气。

医院针灸科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共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

预约方法:

方法:挂号预约

地点:东院:门诊二楼针灸科门诊

西院:门诊八楼针灸科门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zcgd.com/zcmbyf/13648.html